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导读】胡汉杂糅还是民族融合?——论北魏平城早期规划

点击关注 > 城市规划
2024-09-08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游牧与农耕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是构筑我国多元一体格局和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都城代表国家文明的最高水平,发挥着文化认同、民族凝聚等重要作用,在五千年都城文明演进中尤不可忽视由少数民族建立的都城。南北朝时期是文化大融合时期,思想极自由、极解放,都城规划不断革新。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是中古时期走出历史低谷的“进化出口”,是隋唐盛世文化制度的重要源头。北魏平城是首个由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文化产物,由于早期民族文化异质性和都城地理区位过渡性,早期立国时期的平城规划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既要昭示正统,又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和礼俗,呈现出“胡汉杂糅”的空间表象。但回归到北魏立国之初政权建立、文化制度建构和经济生产方式确立的历史过程,会发现平城的都城空间形态和规划思想是北魏国家和制度确立的空间投射,不是简单的胡汉杂糅,而是民族融合的产物,都城规划建设在自然山水利用、礼制空间组织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探索创新,对平城后期的空间形态和迁都后北魏洛阳的规划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进而影响了隋唐长安和后世都城。

2

《魏书》所载的早期都城营建内容

鲜卑是匈奴族分支,考古学研究表明,拓跋鲜卑经历了四次迁徙,建立了盛乐、平城、洛阳三个都城。公元398年拓跋珪定国号为魏,定都平城。通过相关文献梳理,早期都城的营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营宫室、立祭坛祠庙、建佛寺。改建汉平城县,在汉平城内修建东、西两大宫区。西宫是皇帝寝宫和朝堂,内有天文殿、天华殿、中天殿。东宫是太子宫。宫内设立宗庙和社稷,并在宫城西、南、东三郊分别祭祀。此外,道武帝信奉佛教,在京城内修建了一系列佛教建筑。二是修苑囿、通水系、建离宫。迁都第二年开始修筑鹿苑。通过三道引水渠,解决都城宫、苑、城的用水问题。在方20里之外的区域营建离宫,包括犲山离宫、㶟南宫、西山区域、北宫。三是筑城门、规立外城、分市里。迁都第二年在四面城门上各开三门。道武帝在汉平城县基础上向外扩大数十里作为规划建设的主要范围,发动畿内男丁,谋划修筑方20里的外城(表1)。
▲ 表1 | 道武帝时期的都城建设主要内容
注:时间采用“北魏纪年+公元”;文献来源未标明的均来自对应于所在皇帝时期《魏书》所记载的“帝纪”部分。

3

山水格局:因地制宜的农牧生产与结合自然的都城形态设计


3.1 划定农牧兼宜的生产空间


道武帝时期,在平城以北利用城障与孤山、东山、西山围合形成天然封闭的区域,修建鹿苑,将俘获的牲畜圈于此。此时的鹿苑有着鲜卑游牧民族的“原始性质”,是皇家“宫廷经济”的主要场所,一方面提供畜牧产品,一方面促进农耕发展,是北魏重要的经济基础,对早期北魏发挥了联结游牧与农业的作用。

城南地形以及水系条件,更适合耕田。道武帝推行“计口授田”,从中原俘获而来的人民“服勤农桑,以供军国”。通过鹿苑牛力的分配,来提高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推行井田制,将人口和土地结合,实行分土定居—计口授田—课农、分农稼—编户齐民,缩小了部落大人的权力,离散了部落,可谓是一套完整的空间化的汉化政策和政治手段。


3.2 山水作为都城空间形态的设计坐标


拓跋鲜卑迁都平城之前就对地形熟悉,并长期镇守,而山水环境是都城规划的重要设计依据。文献中记载道武帝“规立外城,方二十里”,结合多重证据,推测当时的都城规划设计以汉平城县为圆心,将其改为皇宫,汉代护城边墙(鹿苑墙)作为北边界,以汉平城县到鹿苑墙的距离10里为半径,所做的外接方形恰好就是边长20里的方形。根据推测,北魏平城东边界的南北延长线恰好北到方山、南到六棱山西端大头顶,这是一条山川定位的轴线,体现出了将区域山川轴线作为都城控制边界的设计思路,继承了秦汉以来都城大尺度设计的规划传统(图1)。

▲ 图1 | 北魏平城早期近郊范围内的区域规划示意
注:图中长度采用北魏尺度。


3.3 城苑紧密关联的区域风景体系


从军事角度来看,周围的山川环境与城池共同形成一个整体防御体系。从文化的角度看,周围山川被赋予人文内涵,西面群山是西苑,其中雷公山是平城近郊范围内的最高山,是求仙、祈雨的祭神场所。东面的白登山也是战略制高点,在此设置东苑,是重要军事场所,皇帝在此阅兵、观降民、数军实,后世陆续设立了先祖庙坛,东苑逐步发展成了一处以家庙为主的祭祀区域。东西二苑和鹿苑,共同构成城苑紧密关联的区域风景体系。

4

礼制结构:标榜正统的承继与自身特色的保留


4.1 中原习礼,《周礼》作为营城制度


道武帝“改王易政”,是一位在殷周秦汉基础上的改革者。他曾长期生活在长安,在太学接受中原的礼仪文化,征战胜利后,将他国图书典籍运至平城。迁都平城称帝后,开国的礼仪制度以《周礼》作为典章,都城规划遵循《周礼》制度,设立孔庙、太学,发展官学,重视儒学,重用汉人。北魏承袭魏晋以来依仿和实践经典所载的圣王制度,证明正统所在,又根据实际情况和政治需求,延续了五胡治下以《周礼》润饰和改造胡俗的势头,利用《周礼》淡化胡汉的差别,强调政教文明之同,以统合胡、汉各族,托附圣王、据经定制和标榜正统,进而调和胡汉关系。


4.2 模邺、雒、长安之制


北魏平城早期宫城面积并不大,每一面都开设三门,象征《周礼》中的“旁三门”。宫城居于里坊区域偏北的位置,模写邺城“宫北市南”的主要特征。宫区主要是皇帝居住的寝宫和朝堂,宫南主要是里坊居住区,其中宫城以南是重要官员的高等级府邸。设置有明显的都城轴线,按照《水经注》记载,宫南的大道是御街,御街两侧有水渠,与《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北魏洛阳的格局相一致。道武帝时期,官制胡汉杂糅,虽然设立三省,但仍是掌握实权的鲜卑“大人”处理政务,宫城“骈列式”布局,朝堂与皇帝起居并列。宫城布局参照了邺城的模式,在朝堂内分设三省,但并不是单独的机构。朝堂和皇帝居住的西宫东西并列,这是皇帝与八部大人之间共同处理朝政的体现,也是北魏时期皇权与宰相集体之间的权力互动的象征(图2)。

▲ 图2 |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宫殿布局示意
资料来源:根据王银田. 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7,改绘。


4.3 游牧祭祀礼制


以西为尊的方位观是鲜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内容。盛乐牛川时期,拓跋珪即位代王之后就进行了西郊祭天,“告天礼成”。道武帝在即位时与后来一样,都是“西向设祭”。早期的平城鲜卑人的墓葬也是“以西为尊”,东西朝向。平城西郊设置祭天坛,宫城以西设置了郊天坛。西郊祭天中,神位坐西面东、皇帝西拜,皇帝居于西宫等,都反映出鲜卑人礼俗是以西方为上。西郊祭天的制度在北魏洛阳时期依然存在。

5

社会秩序:多民族治理的单元模式


5.1 方20里:

大规模人口聚居的空间诉求


道武帝时期平城快速发展,人口规模快速增加。据史料记载,可以明确在天赐三年(406年)迁入平城的人口就多达56万。据推测,都城规划建设至少需要满足70万左右的人口居住。人口规模对于平城规划的空间规模有决定性。如此众多的人口,安排多大的用地是都城规划面临的首要问题。方20里的都城是解决大规模人口集聚的重要方式。


5.2 里坊制:

适应复杂居民结构的城市治理制度


平城的人口来自于不同地域,有今河北、山东、甘肃等,被迁徙到平城的人大致可分为汉人望门士族、技术高超的工匠、沙门僧人、劳动力、仆人奴婢、兵役六类。面对复杂的人群结构,“分别士庶、不令杂居”,通过职业、阶级的不同来区分居住,实现都城治理。这也规避了迁徙而来的人叛逃形成新祸患这一问题。里坊制通过军事化管理,保障城市安全和政治稳定。平城时期的里坊为了方便控制和管理人民,通过空间的办法将军事与民政相统一,构建出一种社会秩序。文献记载,平城里坊有两种方式:“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结合人口规模反推,北魏平城与洛阳规模相当。自此,北魏“始有邑居之制度”,这是一种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是平城和鲜卑社会文明发展由游牧向农耕文化转变的初步阶段。里坊制虽然是中原旧制,但是如此大规模地应用到都城却是鲜卑的创新,反映了北魏时期国家和社会通过空间体系的建构来实现社会治理,也为中古时期的大都市治理提供了经验,可谓平城在城建史上的重要价值之一。

6

结语:文化融合促进了都城形制演进

北魏平城早期的规划设计呈现出“胡汉杂糅”的空间表象,在中原人看来,“虽参采古式,多违旧章”。实质上,平城早期的规划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与社会大转轨”的时代产物,南北朝时期地理大交流和思想大融合共同促进了规划的演进。除了中原都城的因子之外,民族融合为都城规划注入了新活力。民族融合作用下所带来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这些在空间上亦有所反映。早期平城规划是北魏政权实际情况下的地方创造,以解决实际问题和重塑社会礼仪秩序为目标,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基础分不开,与中古时期大的时代环境也分不开,是时空交织共同孕育的新的规划形制。这种“新制”,为后世所继承,并不断影响后世,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特别感谢武廷海教授对北魏平城规划研究的悉心指导,感谢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

本文撰稿:高元


原文介绍

胡汉杂糅还是民族融合?——论北魏平城早期规划》一文已在知网首发

【doi】10.11819/cpr20231703a高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xaupamos@sina.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108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成果(21YJAZH022)。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5yGIwywwrpseyyka3_GeblJYOYIiE-RhA48RxGUGGQq2uw5_pUSzhG&uniplatform=NZKPT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